学习园地

党委报告第七版

发布时间:2012-10-23 阅读次数:

解放思想  抢抓机遇

努力建设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传媒类大学

––在中国共产党北京印刷学院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征求意见稿)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受中国共产党北京印刷学院第一届委员会的委托,向大会做工作报告,请审议。

本次代表大会,是在我校进入办学第二个五十年的历史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提升服务社会水平,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努力推进我校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把我校建成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传媒类大学。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总结第一次党代会以来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经验,进一步明确今后学校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实现学校各项事业跨越式发展。

一、过去八年工作的回顾

2004年第一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学校围绕发展战略目标,紧抓“十五”、“十一五”规划任务的落实,圆满完成了第一次党代会部署的各项任务。进一步厘清办学思路,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强保障,赢得了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进一步厘清办学思路,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加强内涵建设,以学科建设为统领的办学思路基本形成。学科建设层次不断提升,学科门类和学位授权类型得到拓展,初步形成了支撑办学特色的学科体系。新闻传播学等7个学科获一级学科授权资格;传播学等4个二级学科被纳入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学术型二级学科硕士点达到19个,出版硕士、艺术硕士被纳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初步形成了“传媒技术、传媒文化、传媒艺术和传媒管理”特色学科群;建立了覆盖学术型、专业型和同等学历研究生教育的学位授权类型,形成了学科建设支撑研究生教育的良性发展局面。八年来,为社会培养输送硕士研究生500人,目前各类在校硕士研究生近600人,年均增长率25.9%,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5人 。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推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八年来,新增本科专业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市级特色专业4个;市级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精品教材奖1项,市级精品教材13本;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市级教学团队4个;新增全国优秀教师1名,市级教学名师4名;教学示范中心3个,校外人才培养基地1个;市级教学成果奖7项;为社会输送本专科毕业生15000余人。在校本专科生达到9000余人,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在北京高校名列前茅,2010年获批“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就业中心”。

着力提升科研能力,科研业绩成果丰硕。以学科建设引领科研方向,建立健全激励科研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大科研条件建设,科研业绩水平有了跨越式发展,科研经费持续增长。目前,年科研经费超过5000万元;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各类国家级项目13项,北京市重大项目9项;论文被SCIEI等重要检索580篇;在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出版政府奖等方面获得突破。2010年以来,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启动建设,北京印刷学院科技园被认定为市级大学科技园,印刷包装材料与技术中关村开放实验室、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国家印刷机械检测中心挂牌运行;以绿色研究院为核心的协同创新平台已在承接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及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得到社会充分认可。

(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人才强校”工程。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调整职能部门和教学组织设置,提高管理效能;实施以岗位聘任和绩效考核为核心的岗位管理和分配制度改革,初步形成了“按需设岗、公开竞争、择优聘任、有效激励、有序流动”的用人机制;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队伍发展的体制机制。柔性引进了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优秀学科学术人才近20人,大大提升了学校的学术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召开了两次人才工作会议,出台了有针对性的人才队伍建设政策;争取“人才强教” 专项资金4,932万元,资助创新团队12个、高层次人才等各类人才75人次。八年来,入选全国、北京市各类人才奖励项目100余人次。

强化基本建设,办学环境不断优化。八年来,学校的占地面积由303.89亩扩展到325.19亩;校舍总建筑面积由16.65万平方米增至19.38万平方米;装修改造校舍面积7.9万平方米;校本部食堂改扩建即将完成,规划新建实验教学楼、北京绿色产业大厦等5个项目近12万平方米。加大校园文化建设投入,建立了美术馆、校史陈列馆,完成图书馆改造,建设王选铜像等校园主题雕塑;完成学校VI系统设计;多次被评为“首都文明单位”。

统筹内外资源,开放办学迈出新步伐。坚持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发起成立了北京绿色印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全国印刷电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京南大学科技园;成功举办50周年校庆;与14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高校或科研院所进行了交流合作,开展了“X+Y”联合培养项目。

(三)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科学决策水平不断提升。学校领导班子始终把握社会主义办学的正确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抓思想、抓战略、抓队伍,在学校改革和发展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认真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加强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班子办学治教能力。

初步形成以职责管理为中心的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管理监督、激励保障制度体系。柔性引进3名长江学者或行业领军人才担任二级学院院长;选拔具有较强专业背景的干部担任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实行领导班子目标责任制;开展大规模干部培训,大力推进干部挂职锻炼;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干部队伍年龄、学历、职称结构进一步优化,推动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围绕中心抓党建,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组织开展了“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大型学习教育活动。强化院(系)级党组织建设和基层党支部建设,创建了“党员导师制”、“署校党支部共建”等优秀党建品牌活动。八年来,共发展党员3,232人,14项党建成果获得上级党组织表彰;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北京普通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标准检查验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成效显著。

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深化,和谐校园建设取得实效。全面贯彻中央16号文件精神,引导和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加强对群团组织的领导,注重发挥离退休老同志和党外人士队伍在育人中的作用。在北京奥运会、国庆60周年、国庆61周年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活动中,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谐校园和平安校园建设扎实推进。

努力为师生员工办实事,民生得到进一步改善。2004年到2011年,全校教职员工月均收入由3794元增长到7954元,住房公积金人均月缴存额由312元增长到842元,离退休人员年度总支出由656万元增加到1868万元,学生助学金由 232万元增长到410万元,没有一名学生因为贫困而辍学。

同志们,以上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关心与支持,离不开老同志艰苦奋斗为学校发展所奠定的良好基础,离不开全校师生员工的辛勤劳动与无私奉献。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党委,向关心和支持学校发展的上级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所有为学校的发展建设做出贡献的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北京印刷学院50多年的办学历史,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经验和启迪。回顾八年的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

第一,建设高水平、有特色传媒类大学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工科与文科相结合、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育人模式;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办学和发展的实际成效体现科学发展。

第二,建设高水平、有特色传媒类大学必须走特色发展之路。主动适应“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强化传媒类特色学科群建设,发挥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协同创新平台优势,拓展数字出版、绿色印刷等新领域,把服务建设新闻出版强国、首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内化到学校的办学理念中,落实到办学实践中。

第三,建设高水平、有特色传媒类大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育人放在首位,把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学校的第一要务;大力引进和培育特色学科群领军人才和学术团队,形成人人“想干事、干成事、干好事”的浓厚氛围;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和师生全面发展的共赢。

第四,建设高水平、有特色传媒类大学必须立足行业发展需求。坚持服务国家文化大发展战略,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文化发展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争当新闻出版传媒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排头兵,努力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贡献力量。

第五,建设高水平、有特色传媒类大学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兼顾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的转型,兼顾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兼顾多校区资源的整合和配置;抓住重点和关键,推进学校整体协调发展,把实现全体师生的根本利益放在突出位置。

第六,建设高水平、有特色传媒类大学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党对学校的领导,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学校事业发展的新成果衡量和检验党建工作的成效,使党的各级组织成为引领学校科学发展的坚强核心。

二、今后学校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突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新闻出版、文化创意及相关行业正在经历技术革命和体制改革双重挑战,首都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战略目标。这些都为我校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还存在着:转变观念、解放思想还不够;学科特色、办学层次与国家发展要求不适应;人才队伍与学校快速发展的要求不适应;校风学风与学校内涵式发展不适应;办学质量、效益、特色需要进一步统筹协调;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

今后5-10年是学校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和行业发展趋势;必须科学谋划学校未来发展战略;必须增强推动学校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到2020年,学校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初步建成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传媒类大学,基本实现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型。未来5-10年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五项任务:

(一)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教育教学质量是高校办学的生命线。今后五到十年,我们要以本科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按需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开展继续教育,适度发展留学生教育。

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综合改革,全面落实“本科教学工程”体系;按照国家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信息化、数字化技术扎实推进专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努力使数字出版、数字媒体等特色专业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大力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办好“毕班”、“韬奋班”等实验班;建立健全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及专业预警、退出机制;坚持教授、副教授给本科生授课制度;建立学科基础课、主干专业课和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制定和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办法,实施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大力推进国际合作办学。全面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

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加强“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实施力度,从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活动入手,建立分类培养体系;加强学位结构调整,全面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突出科教结合,进一步强化和完善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注重与行业密切结合,落实“双导师”制,加快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建设;健全质量监督制度,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升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能力。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积极开展继续教育,按需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面向行业和区域举办高质量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实施本专科继续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继续教育资源开放计划;积极推进以职业资格认证为目标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大力推进与“985工程”、“211工程”大学合作的网络教育和远程开放教育,培养行业紧缺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创新机制,积极推进区校合作,办好高等职业技术。

积极开展与国外高校间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工作,适度发展留学生教育。

(二)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全面提高人才队伍水平

学科建设是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人才队伍建设决定着学科建设的水平,一流的学科需要一流的人才队伍。要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学科与人才队伍有机结合的建设体制,构建与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传媒类大学定位相适应的特色优势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体系,切实解决学科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两张皮”的问题

以建设“数字出版与传播”国家特殊需求项目为引领,以“传媒技术、传媒文化、传媒艺术、传媒管理”学科群建设为主线,以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为依托,以特色优势学科建设为核心,统筹学科与人才资源,提高学科方向凝练与人才队伍成长的契合度,推动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从外延扩展到内涵建设的战略转变。

尊重学科发展规律,按照一级学科调整学科布局,优化学科结构,推进学科交叉与融合,适时整合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机械工程等工科学科群;整合新闻传播学、科学技术史等文科学科群;整合设计学、艺术学等艺术学科群;积极发展工商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管理学科群,形成工、文、艺、管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传媒技术、传媒文化、传媒艺术、传媒管理”内涵式发展的特色学科群,力争在新闻传播学、设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一级学科建设过程中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

全面推进与特色学科群建设相配套的人才队伍建设,调整特色学科岗位设置,采取多种方式引进和培养20名左右在国际、国内学术界和业界有重大影响,能带动特色学科群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高层次领军人才;选拔和培养100名左右学科基础理论扎实、教学科研能力强、富有创新协作精神的学科骨干人才;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构建“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学术骨干”的学科队伍建设模式;营造自我约束、激励和发展的成才环境。使特色学科人才队伍适合学科调整和学校转型发展的需求。

规范学科基础组织,整合学科软硬资源,打造与“传媒技术、传媒文化、传媒艺术、传媒管理”学科群相适应的学科研究平台。

(三)以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平台为抓手,全面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也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灵魂。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作为我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重要协同创新平台,经过两年来的建设,汇集了一批高端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凝练了行业前沿乃至世界前沿的科学研究方向。

围绕学科建设和行业需求,按照学科方向,对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重点技术进行研究,大力提升高层次科学研究的能力;积极参与国家或行业的重大研究计划,争取在国家“863”计划项目和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类别的研究计划中有所突破,产生一批标志性成果,在国家和北京市科技奖励中有所突破;在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方面继续有所建树;加大科学研究平台建设力度,力争在国家工程中心或基地建设上有所突破,为人才培养服务;联合高校与科研院所、骨干企业的研发资源和力量,建立科技成果孵化、转移、产业化体系,实现科研与产业有机融合;不断增强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能力,提高学校办学实力;为加快学校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全面提高管理科学化水平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推进学校转型发展,必须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使学校的一切管理工作服从服务于师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的特色发展。

加强学校战略研究与管理,充分发挥规划在学校发展中的前瞻性、引导性和全局性作用;进一步厘清职能部处职责,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由经验型向研究型、由管理本位向育人本位转变,提高协同配合和科学管理水平;按照“重心下移、分权管理、责权利统一”的原则,充分调动二级学院办学积极性,增强办学自主权,提升办学活力;探索和建立符合学科发展规律的学术权力运行机制,强化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科研立项、学术评价中的重要地位,保障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合理运行;深化人事岗位聘任制度改革,完善符合学校发展需求的人员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办法,完善教学工作量和教学效果相统一的分配办法,健全教师准入和退出机制,提高对学校有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和青年学术骨干的待遇水平

(五)以资源统筹为保障,全面提高办学效益

今后五到十年是学校转型和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要大力解放思想,拓宽思路,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牢牢抓住发展机遇,紧紧围绕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建设,统筹与处理好质量、效益、特色之间的关系,以兴建绿色大厦等为契机,以资源开发与整合为切入点,切实解决学校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中存在的办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全面提高办学效益。

统筹校内外资源,充分发挥京南大学科技园、行业企业创新联盟、校友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统筹教学、科研资源,坚持优化配置与盘活存量相结合,提高教学科研资源的使用效率;统筹资金资源,坚持校外开源与校内挖潜相结合,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解决学校重大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加强预算管理;统筹校区建设资源,合理划分校区功能,盘活办学资源存量,提高办学资源效益;统筹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资源,切实解决学生活动空间严重不足的问题,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加快数字化、节约型校园建设步伐。

三、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加强学校党的建设

建设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传媒类大学,关键在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要以迎接党的十八大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加强领导班子能力建设,优化队伍结构,提高办学治校水平;加强基层党建创新,激发党组织活力,提高推动事业发展的能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师生全面发展,构建全员育人机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构建反腐倡廉惩防体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软实力,构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从思想、政治、组织、制度、文化、环境、氛围等方面,全程、全方位领导和保障学校今后5-10年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为学校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

(一)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构建现代大学制度

学校党的建设要紧紧围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为办好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大学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办好人民满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学,要始终坚持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师生头脑,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思想政治工作,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发展。完善校、院两级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研究解决学校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制定学校章程,构建现代大学制度。

(二)加强领导班子能力建设,优化队伍结构,提高办学治校水平

学校发展目标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今后5-10年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要按照“政治素质过硬、办学能力增强、班子结构优化、体制机制完善、作风持续改善、廉政建设加强”的建设目标,形成有坚强领导力和战斗力的集体,实现干部队伍建设规范、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不断完善学校领导班子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建立党委会和常委会讨论决定重大问题票决制,落实常委会向全委会、全委会向全体党员或党代表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工作制度;不断完善对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重大和重点问题的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坚持调查研究制度、重大决策前沟通协调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切实提高校领导班子集体决策的效能;切实加强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教育培训、考核评价、管理监督、激励保障与退出机制。把提升中层领导班子执行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强化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和目标责任制的落实、检查和考核;加强党委对人才工作的领导,统筹教学、科研、管理、服务队伍建设,形成有利于人才全面发展的制度环境。

(三)加强基层党建创新,激发党组织活力,提高推动事业发展的能力

基层党建工作要按照“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目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落实党支部建设“三级责任制”,加强分类指导、考核和评比;加强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的选拔、培养、考核和激励;适应学校学科发展的需要科学调整教工党支部设置,按照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原则,探索在宿舍、社团中建立学生党支部;强化学生党支部的引领功能,做好党建带团建、党建促班建工作;大力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常态化,实施“领航工程”、“聚力工程”和“先锋工程”,大力推进学习型和服务型党支部建设,深化校内外党支部共建;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围绕提高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加强党员的集中教育培训;着重做好在大学生和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积极推进党务公开,认真落实党代表任期制和提案制;加强党建工作研究,不断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师生全面发展,构建全员育人机制

进一步强化“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全面提升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以师德建设为重点,把加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组建“教师发展中心”,建设一支立场坚定、业务精湛、品德高尚的教师队伍。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以学生二课堂教育为主阵地,以学风建设为重点,以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为目标,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切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践行北京精神;加强团组织、学生组织、班级建设,发挥学生骨干的引领作用;完善心理素质教育、学业指导、就业指导和学生资助服务体系;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职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充分发挥教职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作用,营造全员育人的浓厚氛围。

(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构建反腐倡廉惩防体系

反腐倡廉事关学校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进一步树立大局意识、中心意识、服务意识,为学校改革发展保驾护航。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深化领导干部廉政教育,严格执行廉洁从政和廉洁自律规定;进一步完善惩防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构建党风廉政建设大宣教格局;认真查处违纪案件,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加强监察和审计工作。要教育干部、党员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事业观,真正做到清正廉洁、求真务实,大力弘扬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软实力,构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是学校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要在总结学校办学50多年经验的基础之上凝练学校精神,以学校精神引领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展现学校办学的价值追求;加强文明校园、和谐校园、平安校园建设,着力营造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调动促进学校发展的积极因素,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团代会、学代会、研代会制度,搭建学校与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积极发挥党外代表人士、民主党派和老干部在学校建设中积极作用。

各位代表、同志们:建设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传媒类大学,是一项充满期待和挑战的事业,是一次新的创业,前景辉煌,任重道远。让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求真务实,锐意进取,把全校党员和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凝聚到这个共同目标上来,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气概和决心,为实现学校新的历史性跨越而努力奋斗!
相关附件 Annex  

   
返回印刷学院首页  |  版权所有(C)北京印刷学院外语部  |  京ICP备05066849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02430144